
「植物肉」健不健康不重要,你不吃肉蛋奶,對資本很重要
1、「植物肉」,俗稱「豆制品」
今年,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都推出了(或曰「人造肉」)產品——麥當勞、肯德基、星巴克、宜家、雀巢,非常有意思,幾乎全都是國際餐飲企業。
為什么國際餐飲企業都爭先恐后宣傳「植物肉」產品呢?他們是真的關心你國人民健康和你國環保,還是以健康環保的名義割你國韭菜?
今天,我們就來聊一聊「豆制品」——啊不,是「植物肉」。
「植物肉」,聽起來是一個很高大上的玩意。但其實就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,在味道上試圖模擬肉的產品——俗稱「豆制品」。
說起豆制品,我國人民一點都不陌生。我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,豆腐在漢代時便已問世。到今天,我國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豆腐文化。
如果有個人每天對你說,不要吃肉,吃豆制品對你更健康,你一定覺得這個人瘋了??扇绻袀€人對你說,不要吃肉,吃「植物肉」對你更健康,你會思考他的話是不是有道理。
所以,無論是人造肉生產商,還是餐飲企業,力把「植物肉」跟「豆制品」嚴格區別開來——但其實它們根本沒什么區別。
消費者一旦把「植物肉」和豆制品聯系起來,不但要接受嚴苛的口味挑剔,也無法擺脫不是肉的標簽。
把「植物肉」跟豆制品區別開來只是一步,還不足以說服消費者花買肉的價格吃豆制品。須要讓「植物肉」健康環保的形象深入人心,才能讓消費者買單。所以在「植物肉」的相關宣傳中,鋪天蓋地都是吃肉不健康之類的話術。如果你信了,就掉入了資本的話語陷阱。
且不說肉類所富含的蛋白質是「植物肉」完全無法替代的,「植物肉」本身健不健康還是一個存在爭議性的話題,2019年,「植物肉」在美國上市時,就有多位營養學家并不認同「植物肉」更健康的說法。然而「植物肉」鋪天蓋地的宣傳只會告訴你他們想告訴你的。
「植物肉」健不健康、環不環保并不重要,你不吃豬肉,對資本很重要。
2、「植物肉」想干掉的并非畜牧業,而是中國的畜牧業
在「植物肉」一篇篇軟文中間,我發現它指向了一個行業:畜牧業。在文中,無不大肆宣傳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危害。
「植物肉」何以非要干掉畜牧業不可?也許,「植物肉」想干掉的并非畜牧業,而是中國的畜牧業。英國《經濟學人》曾刊文稱:「中國人吃豬肉危害了全世界」,美國時代周刊則表示:「若中國的畜牧業減半,可能讓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10億噸?!?/p>
而中國是一大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。2020年,中國豬肉產量4100萬噸,約占全球豬肉產量的一半,進口豬肉僅440萬噸,自給率高達90%。而2021年全球養豬企業排行榜前十里,中國有六家。前五更是占了四家。
但大豆恰恰相反,嚴重依賴進口。2020年,中國大豆進口突破1億噸,國產大豆產量不足2000萬噸,自給率不足20%。不僅如此,中國大豆進口來源也非常單一,巴西、美國、阿根廷這3個國家,占比超過了90%,僅巴西就超過了65%。
眾所周知,「植物肉」是豆制品,主要原材料是大豆。大豆主要有三種用途,豆制品,飼料和榨油。在我國,國產大豆主要用來做豆制品,進口大豆主要是飼料和榨油。也就是說,畜牧業(豬肉)其實是大豆的下游產業。
但畜牧業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,并且周期性不好預測,還常常出現意外情況。拿豬肉來說,今年年初還在高位,幾個月時間就迅速走下行通道了,谷底何時到來還未可知。
中國豬肉的高自給率成了國際資本的障礙,國際大糧商雖然掌控著大豆的定價權,但畜牧業這種周期性對大豆商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風險。如果無法攻克豬肉產業,那就繞開豬肉。所以,「植物肉」就成了取代豬肉的好方案。
3、如果你控制了糧食,你就控制了全人類
美國利用農業戰略,占領別國農業市場的歷史由來已久,并且輕車熟路,有多個成功案例。
二戰結束后,日本糧食短缺非常嚴重,美國向日本援助了大量小麥和面粉。到1950年代,美國出現嚴重的糧食生產過剩,更是想法設法讓日本進口美國的小麥。
為了讓日本人吃面食,美國設立了「飲食改良協會」,動用所有宣傳機器鼓吹「營養改善」,讓日本人相信傳統飲食落后,西式飲食方式更健康——與今日鼓吹「植物肉」的手段可謂別無二致。
美國還在日本中小學大力推行面包午餐項目,意圖從小就改變日本人的飲食結構。
1959年,美國又發起「生豬空運行動」,向日本援助了35頭種豬和1500噸作為飼料的玉米。吃美國玉米的美國豬比日本豬出欄快兩個月,日本豬隨之被淘汰,美國玉米則順利打開了日本畜牧飼料業的市場。
此后,日本人的飲食結構迅速西化,面包和面食比重不斷提高。1965年,日本人均大米年消費量118公斤,到2015年時,只有56公斤。2016年,日本人均大米支出每月1550日元,面包支出超過大米,達到2000日元,面條支出也有1200日元。
印度是另外一個成功案例。1966年,印度從墨西哥引入美國技術的雜交小麥種子,由此掀起了印度的「綠色革命」,印度糧食產量開始爆發,與此同時,化肥、除草劑、殺蟲劑等美國農業技術產品也大量涌入印度,美國企業賺得盆滿缽滿。
總結一下,在消費端,他們通過大眾媒體、廣告、餐飲企業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包裝,營造「植物肉」健康環保的形象,占領消費者的心智,改變飲食結構。在生產端,他們通過自身在生產、加工、流通、科研、資本等方面的規模優勢和先發優勢,搶占市場,終實現壟斷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